你知道会叫的“泥咕咕”么?你见过两千多年前的“数控机床”鼻祖么?你听说过用头走楼梯么?在前两天刚结束的开园仪式上,河南开封园里上演了一场生动的民俗大戏。这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景轶事正在河南开封园里轮番上演,大家快来跟我看看吧!
泥咕咕:黄泥巴捏出会叫的泥塑
河南开封园里,有一个别致的民俗泥塑小摊,小摊上摆放着色彩鲜艳、大小不一的泥咕咕。什么叫泥咕咕呢?泥咕咕是河南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悠长,造型夸张别致,因而深受百姓的喜爱,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泥咕咕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艺人刘师傅现场制作泥咕咕
据民俗艺人刘师傅介绍,泥咕咕的泥胚是用取自黄河故道的胶泥捏成的。在制作的繁复过程中,给泥咕咕扎孔是制作成功的关键,因为只有在趁着泥胚湿软的时候扎了孔的泥咕咕,才能吹响。捏好之后只要等到泥胚自然风干就可以给泥咕咕涂上鲜艳的色彩,放入窑中烧制了。温顺乖巧的白兔、憨态可掬的福猪、顽皮伶俐的猴子,这些活灵活现的泥咕咕,有没有让你心动想带一个回家?
“泥咕咕”醒狮
头蹦梯、脑弹子:那些头上的绝顶功夫
头倒立,不用双手和双脚,仅靠头和颈椎的力量支撑身体,用四肢来掌握方向和平衡,顺着特制的楼梯,蹦上一层一层台梯,还能在台梯上表演头跳绳。这不是耸人听闻的奇闻故事,而是刚刚在河南开封园里上演的精彩绝技。虽然只是看着,也还是忍不住为表演的师傅捏把汗呢。
脑弹子是古时候流传在佛教、道教中的高难度的惊险节目。民俗艺人将拳头大小的钢球抛上十几米的高空,在钢球坠落的瞬间,抬头用套在前额的小皮碗将球不差分毫地接住。这还不够惊险,脑弹子的高招是脑后接球。皮碗套在后脑勺,艺人将钢球抛出去后迅速低头,凭着过人的胆量和高超的绝技,让钢球精准地落入碗中,使人跟着精神一振、拍手叫绝。
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师傅们如此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地表演这些惊险的民间绝技,可以想见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在赞叹不已的同时又多了一份由衷的佩服。
木旋:两千年前的“数控车床”
在河南开封园的双亭桥牌坊旁边,有个正在拉锯似的民俗艺人,走近一看,原来他是在做木旋活儿。只见他左手拉弓带动木头旋转,右手拿刀削刻木头塑型,不一会儿,一个擀面杖就做好了。
木旋匠属于木匠的行当,只需要一副自制的旋床和一把旋刀就可以做活了。做木旋活不需要图纸,全凭木匠的一双巧手,就能随意制作出各种样式的陀螺、打鼓锤、蒜锤、掸子棒、擀面杖等。
旋工在“百工圣祖”鲁班的木工之列,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年多年前。来自河南兰考县的木旋匠胡义民师傅说,他现在用的传统旋床是现代数控车床的鼻祖,是在古代旋床的基础上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虽然如今的数控机床应用广泛,但在他的家乡,却保留着一条完整的手工旋木的产业链,做出的木制品远销全国各地。所以,你家用的擀面杖和蒜锤不一定都是从现代化的数字机床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它们也有可能是胡师傅的得意之作哦!
吹糖人:“吹”出来的祖传绝技
河南开封园里,有一个叫“神嘴马大吹”的民俗艺人,这个“吹”可不是吹牛的“吹”,而是吹糖人的“吹”。其实“马大吹”名叫马谦堂,河南滑县人,以表演吹糖人为生。吹糖人是他们家的祖传技艺,他家弟兄三人,他是老大,故名“马大吹”。
只要半分钟,一团普通的糖块在“马大吹”的揉揉搓搓、吹吹掐掐之下,就能变成一只活灵活现的动物。奔跑的骏马、可爱的小狗、背着宝葫芦的小老鼠就这样神奇地被吹了出来。
栩栩如生的各式糖人、味道甘甜的麦芽糖,有没有勾起你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刻瓷:瓷器上的刺绣活儿
刻瓷,是一种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在烧制后的瓷盘面上进行雕刻的精巧技艺,有人形象地将其比作“瓷上绣花”。在河南开封园里,在民俗艺人的一双巧手下,只听一阵“兵兵乓乓”铁锤和凿子的敲击声,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或山水就在普通的瓷盘子上面出现了,用手摸上去,还有凹凸不平的特殊质感呢。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刻瓷用的特制刀具就是用钢和金刚钻制成的,可以在坚硬的瓷器表面任意凿刻。刻瓷要经过描画墨稿、钻刀刻镌、填涂色彩等好几道工序,力道的拿捏和方向的掌握都非常重要,否则一个不小心,瓷器就破了。经过雕刻的瓷器既有陶瓷的晶莹光洁,又有绘画的妙韵传神,真的是“触有手感、观有笔墨”。
刻瓷有横画竖刻、竖画横刻等多种技法
刻瓷艺人展示刻成的“东京梦华”瓷刻盘
(展园管理部 高铭阳)